目前分類:【棉棉馬麻】の醫療情報分享站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腸病毒   

       是一大類病毒的總稱,包括有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Coxsakie) 伊科(Echo)

及一般腸病毒三大項,因為這些病毒都是可經由腸道引起感染,所以在學術上統稱之為腸病毒

,因為小兒麻痺在經過了多年的預防注射努力防治之後,問題已經很少了,現在的問題是小兒麻痺

以外的這些腸病毒。這些腸病毒下面又可以再分為大約有七十多型,國內所流行的腸病毒,大多以

克沙奇病毒稱之,因為手口足病以克沙奇病毒最常見。不同型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種類也有些不同

,包括手口足病、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流行性結膜炎、心肌炎等。

        因為有些不同的病毒也會引起相同的症狀,故手口足病這類病症可能在同一人身上發作幾次。

腸病毒的流行曲線是什麼?根據台灣地區歷年腸病毒疫情統計,腸病毒流行曲線形態;第一形態,

在4-6月,第二形態,在9-10月。隨著氣溫升高,腸病毒更為活躍,而對這個蠢蠢欲動的夏日駭客,

民眾該如何防範呢?

       打擊腸病毒應針對高危險群,能將傷害降到
最低,又不致引起無謂恐慌。根據歷年經驗,歸納發

生嚴重病例的「三危」——危險族群、危險期間和危險症狀

腸病毒的症狀

       大約感染病毒之後二至十天以後才信出現症狀,大多數人的症狀不重。

       標準的症狀是口腔的後部、手」、出現水泡、潰爛,在膝蓋與臀部也看得到相同

的水泡所以常稱了為手足口症。如果只有口腔後半部出現水泡,其它地方沒有,則稱之為

咽峽炎。最明顯的症狀是喉嚨很疼,不敢吃東西,口水變多,同時也可能有高燒,平均七天會

痊癒。有的小朋友也可能不出現標準的手足口症或咽峽炎,只有一般的感冒發燒症狀,但是在發燒

退了以後,皮膚會出現類似長痱子一樣,以軀幹為主的全身性紅疹,醫學上稱之為熱性疹症

(febrile exanthematous disease)

        如果合併有昏睡抽筋嘔吐等症狀則要住院處理而且可能有危險性,因為可以

合併出現無菌性腦炎、肺炎、心肌炎、心包膜炎及麻痺等併發症。其它的危險因子還包括有:發高

燒超過三天,血糖超過15Omg/dl,以及出現四肢無力的症狀等,都要特別注意。

        腸病毒所引起的咽峽炎與另一種病「皰疹性齒齦舌炎(Herpetic Gingivostomatitis)」甚為相似,但

「皰疹性齒齦舌炎」的潰爛位置是在口腔「前半部」,一樣會疼痛、流口水,但是不是腸病毒造

的。

第一危

       危險族群,3歲以下。根據1998年,腸病毒疫情統計,78%的死亡案例年齡小於3歲。

第二危

       危險期間,3天之內。腸病毒71型引起重症和死亡的病例,其發病到就診時間,平均3.4天,許多

病例在第三天之後才到急診或加護病房,以致搶救不及。所以發病的最初三天,病情變化極不穩

定,最需要密切追蹤。

第三危

       危險症狀有三,昏睡、持續嘔吐和肌躍型抽搐。針對腸病毒71型所引發的腦幹腦炎致死及瀕死病

分析,發現這三種臨床症狀最有指標價值,若有上述症狀,必須以重症處理。

腸病毒感染途徑

第一飛沫感染

       咽峽炎發病初期兩週,病毒集中在咽喉,咳嗽所散布的飛沫就有病毒存在,因此腸病毒疫情到達

「紅燈標示區」,通常建議停課三週。

第二是糞口傳染

       腸病毒生存力、繁殖力強,經腸胃道排出長達2個月。

第三是接觸傳染

       污染的手接觸摸眼、口、鼻而受到感染。

腸病毒有三不怕

不怕室溫:可以在室溫活好幾天

不怕胃酸:可在腸胃繁殖

不怕酒精、乙醛等消毒物品

如何向腸病毒說不?!

       拒絕腸病毒的方法?拒絕飛沫傳染,不去密閉且人多的空間。此外,腸病毒怕紫外線,所以可以

小寶寶到戶外曬陽光。另外,咳嗽的時候,記得掩口,減少口沫散布;拒絕糞口傳染,吃飯前

後、如廁後要徹底將手洗乾淨,幼稚園和學齡兒童,切忌共飲共食的不良習慣;拒絕接觸傳染,洗

手之後要記得不要再觸眼、口、鼻等五官七竅。食物煮熱至56℃以上,游泳池有加氯且符合法規規

定,游泳下水之前先沖洗,游泳完後漱漱口。

腸病毒VS.胎兒孕婦

       此外,腸病毒不僅影響三歲以下的小寶寶,也影響大人,三歲以上的發病情況與三歲以下的發病

況不同。但是,孕婦若在懷孕期間感染腸病毒,對於孕婦本身的影響不大;但是對於胎兒可能會

成垂直感染的問題。

結論

       打擊腸病毒最重要的是徹底洗手,濕、搓、沖、捧、擦,尤其是「搓」的步驟,要確實施行。並

記腸病毒的333→3歲以下、3天之內、3個危險症狀,一有可疑的症狀發生,應迅速就醫,追蹤病

情,才能將腸病毒徹底圍勦。

不完美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寶寶的體溫控制

1. 正常體溫:36~37.2(為腋下溫度或背部溫度)

2. 家中室溫應維持24~28(尤其以24~26為佳),房間通風要良好,但不可將寶寶置於窗口處,以避免寶寶受寒

F嬰兒衣物的添加:
1)寶寶衣服質料以棉質透氣吸汗者為佳,衣物要常換洗保持清潔
2)視天氣溫度變化調節所穿衣服之件數
3)隨時檢視寶寶是否因衣服或被子覆蓋太厚太悶熱而導致寶寶大量流汗,及

衣服潮濕時,應考慮將寶寶小被子移除或考慮重新更換衣服以避免寶寶感冒

4)若室溫過低時或寒流來襲時,導致寶寶手腳冰冷,可給予穿衣服戴帽子、手套、襪子、加蓋被子予以改善,且避免睡在冰冷表面

寶寶發燒時的處理

輕度發燒:37.5~ 38

處理:1.先將寶寶部分衣物或小被子移除

      2.將房間通風,降低室內溫度
      3.
可將窗戶打開或打開電風扇,但要避免陣風或直接吹向寶寶

      4.衣服若有潮濕則立即更換    

F處理後30分鐘再予測量體溫

中度發燒:38~38.5

處理:1.先將寶寶部分衣物或小被子移除

      2.將房間通風,降低室內溫度
      3.
可將窗戶打開或打開電風扇,但要避免陣風或直接吹向寶寶

4.衣服若有潮濕則立即更換
      5.
給予溫水拭浴,拭浴完後應適當保暖
      6.
適當補充水分,以補充葡萄糖水為佳
      7.
觀察寶寶是否有脫水情形,例如囪門凹陷或尿量變少變深

8.避免寶寶哭鬧,以減少體熱的產生

9.可使用水枕    

F處理後30分鐘再予測量體溫.

 

重度發燒:38.5以上

處理:1.先將寶寶部分衣物或小被子移除

      2.將房間通風,降低室內溫度
      3.
可將窗戶打開或打開電風扇,但要避免陣風或直接吹向寶寶

4.衣服若有潮濕則立即更換
      5.
給予溫水拭浴,拭浴完後應適當保暖
      6.
適當補充水分,以補充葡萄糖水為佳
      7.
觀察寶寶是否有脫水情形,例如囪門凹陷或尿量變少變深

8.避免寶寶哭鬧,以減少體熱的產生

9.可使用水枕

10.可給予醫師開立之退燒藥

F處理後30分鐘再予測量體溫

 

以上方法無效,或有抽慉眼睛上吊或出生三個月內的嬰兒體溫39.5以上時,應迅速就醫

 

不完美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玫瑰疹是一種病毒感染,主要為皰疹病毒第6型最常見。整年都可發生,但在春秋兩季較多。發生的年齡以六個月到三歲最常見,尤其以一歲左右最多這是一種良性的疾病,很少有併發症或後遺症,一般為終身免疫。

玫瑰疹是常見的幼兒良性感染疾病,發高燒溫度可高至攝氏39至40度,通常持續35天。當高燒的時候,小寶寶的活動力也都還好,也可能有輕微的咳嗽、流鼻涕之類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頸部的淋巴腺或許有一些腫大的現象,有的小寶寶也瀉肚子情形,身體檢查起來沒有明顯的異常特徵。但感染到玫瑰疹時最常發生的困擾是性痙攣小寶寶因為高燒所引起的抽筋,熱性痙攣是幼兒因發燒合併神經症狀,多發生在6個月至5歲的幼兒,這一個年齡的小寶寶因為腦細胞的發育還不完全,所以高燒的時候容易引起腦細胞不正常放電而引起四肢突發性的抽筋,父母常會為此嚇得不知所措。

玫瑰疹最大的特性就是高燒退時同時出疹,當出現許多玫瑰紅似的紅斑丘疹,23毫米 大(軀幹部較明顯)時,除了診斷終於確定,往往也就是該病到尾聲的宣告。紅斑丘疹開始起於軀體,疹子向臉部、四肢延伸,此時小寶寶並不會有任何不適的現象。大約一到二天內疹子會自動消失,身體上不會像得麻疹一樣有任何色素沉著或脫皮現象,不會留下疤痕。

正常嬰兒得到玫瑰疹,不會有任何併發症,也沒有預防的疫苗。對扺抗力較差,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幼嬰,才可能有較重的併發症。嬰兒玫瑰疹疾病初期持續的高燒又診斷不明,對家長往往帶來的嚴重的不安、慌亂甚至歇斯底里,即使父母身為醫療專業人員亦難以平常心面對。在疾病初期未能確定究竟是何種疾病之前,在醫師指示下適度的症狀治療及退燒,不濫用抗生素,不要一再更換醫師只為確定發燒的病因,應是家長面對此常見疾病的正確態度。

 

作者:吳肇鑫  現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內科主任

不完美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型肝炎

 C型肝炎是由C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感染C型肝炎而不自知,直到演變成肝癌末期時才發現,為時已晚矣!

 

C型肝炎的感染途徑

 C型肝炎的主要感染途徑是輸血或注射。所以,血友病病患及以靜脈注射成癮的人,感染C型肝炎的機率高達60%90%。台灣醫界在民國78年發現C型肝炎病毒,隨後並發展出檢查C型肝炎的試劑。

 C型肝炎的其他可能感染途徑,尚包括使用不潔針頭、針灸、刺青、穿且洞、共用牙刷及刮鬍刀等,就和B型肝炎的水平傳染途徑相似。此外,C型肝炎不太可能經由母子傳染,這一點和B型肝炎則不同。

C型肝炎的症狀與病程

 感染C型肝炎初期,大多不會很快就出現症狀;病情陸續發展之後,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倦怠等症狀。若不幸演變成肝硬化末期,可能出現倦怠、黃疸、腹水或水腫;而演變成肝癌時,則將出現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瀉、黃疸、水腫及腹水等症狀。

 C型肝炎的病程進展快慢因人而異,不過大致而言,在感染之後10年內,是慢性肝炎階段;20年後約有 1/3被感染的個體,可演變為肝硬化,而30年左右即可能併發肝癌。

如何預防C型肝炎感染?

 到日前為止,C型肝炎疫苗仍在研發當中,所以沒有絕對的預防方式,雖然經由輸血感染的途徑已被控制,但下列避免感染的方式,仍應謹記──

1.         避免不必要的打針、針灸、刺青、穿耳洞。

2.         不要和別人共用牙刷、刮鬍刀。

3.         避免不潔的性行為。

4.         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不完美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型肝炎

 台灣地區至少有300萬以上的B型肝炎帶原者,成為人群中散播B型肝炎的不定時炸彈,有的帶原者甚至會導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而致命。提醒民眾應對B型肝炎有更進一步的認知,防止自己與家人成為B型肝炎的俘虜而遺憾終生。

 

認識篇

 很多得到B型肝炎的人並沒有症狀,即使有症狀也不明顯!只有抽血才知道肝功能異常,發炎厲害時才引起倦怠、食慾不振、噁心等症狀,更厲害者才會出現黃疸等明顯症狀。因此很多帶原者並不知道自己已感染B型肝炎,更不知道自己應該長期追蹤。

 

何謂B型肝炎帶原者?

 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為陽性者,就是B型肝炎帶原者,亦即血液中有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存在。然而,光是表面抗原陽性這一項數據,並無法告知帶原者的肝受損程度,因為它有下列幾項可能性:

1.          健康帶原者。

2.          急性或慢性肝炎。

3.          肝硬化

4.          肝癌

 因此,當確知自己是HBsAg陽性時,一定要繼續做進一步的檢查,並定期抽血檢查肝功能、血中胎兒蛋白測及腹部超音波檢

 

B型肝炎如何被感染?

 國人B型肝炎人口居高,又具傳染性,為了避免在不知不覺中成為B型肝炎帶原者,或是防止家人被感染,一定要先瞭解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

 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受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體液經由皮膚或黏膜進入人體,尤其是進入血液內,對B型肝炎沒有抵抗力的人,就可能受到感染。其傳染途徑分以下兩種──

l          垂直傳染
又稱母子傳染,意指帶原的母親,在生產前後將B型肝炎傳染給新生兒。尤其在民國73年以前,未實施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注射時,多數人在出生時,已感染了B型肝炎。

l          水平感染
指帶有病毒的血液或體液,進入有傷口的皮膚或黏膜而傳染。如輸血、打針、血液透析、針灸、穿耳洞、刺青或共用牙刷、刮鬍刀,都可能感染B型肝炎。

致命篇

 B型肝炎帶原者不僅會傳染給別人,最可怕的是病毒將潛伏在肝細胞內,而演變成下列致命的三部曲--

一、慢性肝炎
即不正常肝功能持續六個月以上者。醫學研究指出,年齡愈小就感染病毒者,愈容易變成慢性帶原者。從小就是B型肝炎表面抗原帶原者,幼年可能根本沒有症狀,但152O歲起,開始出現較厲害的肝功能異常症狀,成為慢性肝炎患者。

二、肝硬化
由於人體與病毒大對決的戰場是肝臟,所以每一次對決都會造成肝炎,並在肝臟留下傷痕,發炎多次後,會使肝臟纖維化,最後變成肝硬化,或因慢性肝功能衰竭而呈現黃疸、腹水、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而死。臨床顯示,從小就帶原的人,在2O4O歲時,是形成肝硬化的高峰期,且血清e抗原持續陽性愈久,導致肝硬化的機率愈高。

三、肝癌
B型肝炎帶原者發生肝細胞癌的機率,大約是非帶原者的15O倍,尤其是四十歲以上男性、有肝癌家族病史等高危險群帶原者,每三至六個月左右應定期接受肝功能檢查、腹部超音波及甲型胎兒蛋白檢查。

 B型肝炎病毒除了會引起肝病變之外,也會引起腎病變,如膜性腎炎、膜性增殖性腎炎及間質細胞增生性腎炎。上述「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病程變化三部曲,只要患者多留意,並加強追蹤檢查,仍可將風險降至最低點。

檢驗篇

 B型肝炎的HB病毒,在血清學上會呈現三種不同的抗原體系,分別是表面抗原、核心抗原及e抗原,而每個抗原都有相對的抗體,它們各代表著不同的臨床意義;因此,透過抽血檢查血清中的B型肝炎抗原體系,便可得知體內有無感染B型肝炎病毒。

何謂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B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有一層蛋白質,稱為表面抗原。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表示體內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存在,也就是B型肝炎帶原者。

何謂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

 抗體是人體製造出來對抗抗原的物質,稱之為表面抗體。B型肝炎表面抗體陽性,表示體內有B型肝炎表面抗體存在,對B型肝炎病毒具免疫力,不怕感染。B型肝炎表面抗體陰性,表示體內沒有B型肝炎表面抗體,可能是B型肝炎帶原者(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或者從未受到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而且對B型肝炎病毒沒有抵抗力。

何謂B型肝炎核心抗體Anti-HBc

 人體會產生核心抗體與核心抗原對抗,但這種抗體不具保護作用。核心抗體陽性只表示曾經感染過B型肝炎,可能現在仍受感染,也有可能已痊癒。要區分這兩種可能性,必須要看表面抗原及表面抗體才知道。

何謂e抗原HBeAg

 B型肝炎病毒在人體內大量繁殖時,所製造的一種蛋白質,稱為e抗原。e抗原陽性表示B型肝炎病毒活性強,血液中仍有許多B型肝炎病毒存在。所以e抗原可說是病毒的活性指標。

何謂e抗體Anti-He

 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對抗e抗原的抗體,稱e抗體。e抗體呈陽性時,表示病毒的活性已降低,人體內B型肝炎病毒的濃度也降低,此時肝發炎的情況已較不明顯,傳染性也降低。

 醫師表示,多久需做一次追蹤檢查,這要由醫師視個人的病情不同而定,帶原者一定要持之以恆,尤其是已演變成肝硬化的病人,更是馬虎不得。

治療篇

 當初次被知自已是B型肝炎帶原者,應該怎麼辦?醫師給您下列的建議--

 B型肝炎帶原者的應對之策:

1.          請醫師進一步鑑定,確定是肝功能正常的帶原者或肝病患。

2.          不迷信偏方,亂服藥物。

3.          不輸血給他人。

4.          避免過勞,養成規律起居。

5.          避煙、酒,少吃發酵食物。

干擾素治療是目前的較好選擇

 目前對B型肝炎治療效果較好的是干擾素。干擾素可以抑制病毒活性及促進免疫系統運作,以改善肝發炎的情況,並使GOTGPT的數值下降。不過B型肝炎表面抗原仍存在;也就是說,帶原狀態依舊存在,有些患者在停藥後又會復發。雖然有這些缺點,干擾素仍是目前最佳的藥物選擇。

 並不是每一位慢性B型肝炎患者,都適合接受干擾素治療,因為干擾素有其特定的作用和機轉,因此只有某些特定的慢性B型肝炎患者,才建議接受干擾素治療。雖然干擾素有相當恆定的效用,但治療後仍為帶原者,加上價格昂貴且健保不給付,所以醫界正繼續努力尋找其他療法。

B型肝炎 V..孕婦與新生兒

 台灣大約有3%5%的新生兒在生產時即被B型肝炎所感染。其中有將近90%在日後會變成慢性的肝炎帶原者,他們終其一生都將活在肝硬化及肝癌的陰影之下,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

 B型肝炎病毒主要是經由血液傳染,如毒癮者、同性戀者、醫療工作人員、需經常輸血者都是高危險群。但是B型肝炎也可藉由唾液、陰道分泌物或精液來傳播。B型肝炎感染後的潛伏期約為數個月,初期症狀有點像感冒,如疲倦、沒有食慾、噁心想吐,甚至輕度發燒等,若繼續惡化會出現黃疸、小便深黃、灰白色糞便等症狀。一旦被此病毒感染,可能引發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嚴重時則會導致肝癌。

孕婦罹患B型肝炎會如何傳染給胎兒

 少數肝炎病毒是經由胎盤直接傳染給胎兒外(小於5%),大多數新生兒都是在生產時接觸或吸食了母血或母體分泌物而感染到B型肝炎。如果孕婦在懷孕末三個月發生急性肝炎,那麼將近50%的新生兒會被感染。

 醫師表示,孕婦在懷孕七個月時需做B型肝炎的篩檢,以確定是否為B型肝炎帶原者(包括的抗原和e抗原);尤其是e抗原呈陽性反應的孕婦是屬於高傳染性,有較易形成慢性肝炎的傾向,所以其生產之胎兒出生24小時內需要注射B型肝炎的免疫球蛋白,暫時控制或抑制肝炎病毒對新生兒的侵犯。此外,嬰兒仍需在出生時、三個月及六個月大時注射B型肝炎疫苗,以免變成慢性肝炎帶原者。

B型肝炎母親可以哺乳嗎?

 雖說尚未證實B型肝炎病毒可經由乳汁傳染,但若母親是一個e抗原帶原者的話,最好還是避免哺乳。

如何避開B型肝炎的浩劫

 其實,B型肝炎雖然可怕,但健康人只要做好預防工作,將可免掉許多被感染的機會;而B型肝炎帶原者更應該從生活及飲食中加強保健,讓B型肝炎不再成為國人的夢魘。

杜絕B型肝炎的方法

 罹患B型肝炎之後,其病情發展複雜又多變,所以最根本的防治之道不在於控制病情,而是在於預防接種和杜絕感染的途徑。請從下列日常生活作起──

l          從下一代保肝
自民國73年起,所有新生兒於出生後35天、隔一個月後及滿六個月後,分別施打B型肝炎疫苗:若媽媽是e抗原陽性,則在出生24小時內注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此措施已讓孩童B肝帶原者大大降低,效果極佳。

l          接受B型肝炎疫苗注射
注射後可產生免疫力,將是一勞永逸的方法。凡高危險群者應及早檢測抗原、抗體,若血液中無B型肝炎表面抗原(即無抗原者)、無表面抗體也無核心抗體者,最好接受疫苗注射。

l          避開感染源
儘量不要穿耳洞或刺青、紋眉;不可使用別人的牙刷和刮鬍刀;接受針灸或打針時,必須使用拋棄式的全新針頭;看牙醫時要留意器械的消毒是否完全,最好選擇有一人一套式的;並且不要嫖妓或與不明健康狀況的人發生性關係,減少感染的可能性

B肝帶原者的調養法

 日常生活調養得當,是B型肝炎帶原者避免轉變為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因素。專家建議B型肝炎帶原者,應注意下列飲食與生活習慣──

l          避菸酒
醫學研究顯示,有抽菸、喝酒習慣的B型肝炎帶原者,其罹患肝癌機率是不抽菸、不喝酒的B肝帶原者的45倍。

l          多吃深綠色蔬菜
研究報告指出,一星期吃六餐以下深綠色蔬菜的B型肝炎帶原者,其罹患肝癌的機率,是吃六餐以上者的4倍,因為深綠色蔬菜所含的維生素A,可預防B型肝炎帶原者轉變為肝癌。

l          少吃發酵食物
醫學已證實,黃麴毒素是導致肝癌的因子之一。因此少吃花生製品、豆瓣醬、豆腐乳、豆豉或臭豆腐等發酵食品,可以減少食入黃麴毒素的機會

l          保持均衡營養
平日飲食講求均衡的營養,不必特別吃補;隨意進補,反而加重肝病病情。

l          不要亂服藥物
不要自行服用「保肝丸」、「強肝丸」等成藥,以免加重肝臟負擔。

l          作息正常
保持規律的生活起居,避免勞累。

l          培養運動習慣
運動可提高身體機能,只要體力允許,不必限制運動量和運動方式。

l          定期追蹤檢查
B型肝炎帶原是轉變成肝硬化、肝癌的最大元凶,請務必與醫師配合,定期做追蹤檢查。

 

不完美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在整理之前的資料發現有一些有用的可以幫助大家,所以post上來跟大家分享

如何慎選鈣片?

       天然鈣可能因天然原料受鉛或其他重金屬的污染而含重金屬毒性。最常用的天然鈣或合成鈣是碳酸鈣,飯後口服才能在胃裡轉變成活性鈣而被吸收。

       最常用的合成鈣鹽是碳酸鈣、磷酸鈣、檸檬酸鈣和葡萄糖酸鈣

市面上流行著"天然活性鈣"的說法,其實,絕大多數的天然鈣和合成鈣製劑都不易溶解於水,故都不是活性鈣,吃進胃裡都必須先由胃酸活解轉變成活性鈣(離子鈣),才能吸收, 進而發揮生理功能。

       葡萄糖酸鈣的水溶解度較大故含較多的活性鈣,可惜其含鈣量只有一成。碳酸鈣是合成鈣,也就是牡蠣殼所含的天然鈣,含鈣量達四成,是所有鈣製劑中最高者,又由於原料豐富,故售價便宜,市場最大但也難溶於水,不是活性鈣,必須飯後口服靠胃酸轉變成活性鈣後才會有效;而且也不能吃太多,否則會引起便祕, 且會有產生二氧化碳胃脹氣的缺點。

       檸檬酸鈣是比較新一代的產品, 因為檸檬酸鈣不需胃酸活化吸收, 吸收率最佳,又不會如碳酸鈣產生二氧化碳胃脹氣的缺點, 且檸檬酸鹽在血中的溶解度比產生結石的草酸鹽為高, 因此檸檬酸根會搶奪結石成份中的鈣, 多了一個預防結石的功能, 比其它的鈣更佳, 在國內醫學界已開始風行。

 

       以吸收而言, 人體最易吸收的鈣是檸檬酸鈣, 其次是乳酸鈣, 葡萄酸鈣, 最後才是碳酸鈣


<50

小米 玉米稻米 麵食 菜豆 馬鈴薯 苦瓜 茄子 蘿蔔辣椒 胡瓜 甘薯 豆漿 牛肉 鴨肉 雞肉 豬肉 內臟 鯉魚魚丸 白帶魚 虱目魚 吳郭魚 九孔 蘋果 葡萄 香蕉楊桃 香瓜 鳳梨 文旦 西瓜


50-100

紅豆 豌豆 蠶豆 花生米 瓜子魚肉鬆 豆腐 蛋類 烏賊 蚵魚翅

101-200

加鈣米 杏仁 皇帝豆 芥藍菜 刀豆 毛豆脫脂花生粉 豆干臭豆腐 油豆腐 蛋黃 鮮奶 鹹河蟹 鮑魚 香菇 橄欖

201-300

黑豆 黃豆 豆皮 豆腐乳 豆鼓 鹹海蟹蚵干 筧菜 高麗菜干木耳 紅茶 包種茶 健素

301-400

海澡 勿子魚 九層塔 金針 黑糖 食鹽

400>

頭髮菜 芝麻 豆枝紫菜 田螺 小魚干 蝦米 乾蝦仁 小魚 鹼菜干

 

鈣片吸收的小幫手

 

       維他命D是調節鈣與磷新陳代謝的重要維他命,它可以促進「鈣結合蛋白」的生成,以帶動鈣質在小腸中的吸收,並且對骨骼礦化有正面的影響。維他命D缺乏時會導致骨髓礦化受損,膠質合成不完全。

各年齡層每日鈣的建議攝取量(台灣VS美國)

年齡別

台灣(毫克)

美國(毫克)

 

0-6個月

400

400

 

6個月-6

500

600-800

 

7-9

600

800-1200

 

10-12

700

1200-1500

 

13-19

800  700

1200-1500

 

20歲以上

600

24歲:1200-1500 

2564歲:1000 

65歲以上:1500

 

懷孕及哺乳

1100

1200-1500

 

成年婦女停經後

 

 

 

Stiffness T-score

Category

T > -1.0

Normal

-1.0 >T> -2.0

Grade 1 Osteoporosis

-2.0 >T> -3.0

Grade 2 Osteoporosis

-3.0 >T> -4.0

Grade 3 Osteoporosis

-4.0 > T

 

國內骨質疏鬆症分級方式:(您的結果判定)

T大於0皆為骨質正常

0 ~ -1為正常骨質流失

-1 ~ -2為一級骨質疏鬆症

-2 ~ -3為三級骨質疏鬆症

-3 ~ -4為四級骨質疏鬆症

 

為何檢查腳跟:

1.腳跟含與脊椎髖骨同成分(骨小樑)90%-95%

2.測腳跟快速、方便

3.腳跟支撐全身體重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經由骨質密度的測定,所測量出的T質:

 

1.

T值>-l為正常骨頭。

 

2.

T值介於-I-2.5間為質減少症。

 

3.

T值<-2.5為骨質疏鬆症。

 對於骨質疏鬆症的預防:

 

1.

適當的鈣質的吸收每天攝取1000mg的鈣,停經或哺乳婦女應吸收1000-1500mg的鈣。

 

2.

 適當的日曬(15分鐘),肝腎機能異常者,應補充活性Vitamin D

 

3.

適度的運動。

 

 

 

不完美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